top of page

《大角咀青春日記》

— 畫一個海,穿過去就海闊天空 

(Anson-  中學時在大角咀讀書)

《奧運站街舞風景》

— 如果我沒有遇到這裡的人,我對跳舞的想法會不一樣

(Akama- 奧運站街舞舞者)

《童裝改裝》

—我就看著那些小朋友走來走去,然後工作,很溫馨。

(蘇生蘇太- 1976年進駐麗華商場店主)

《時間遊樂場》

— 有些東西是好吃的,你會記住

(朗賢- 在大角咀成長小孩、朗賢媽媽、朗賢姐姐)

《當年大同》

— 人口老化,自己都老化,沒有辦法,時代的轉變

(梁生- 1976年大同新村街坊)

《在路上》

—繞來繞去都繞不回頭的位置,因為它到處都是單程路

(Simon- 1977年駐旺角消防局消防員)

《爸爸》

— 發現原來我爸爸的生活圈就是圍繞這裏

(Leo-爸爸曾是70年代五金店店員)

大角咀-9691.jpg
IvySays-04114.jpg
IMG_6191.HEIC
Hippop_kids.jpg
資產 B.png
「轉角:」社區表演藝術計劃
IMG_6087.HEIC
call & response_20250326_digitial ver.jpg
Theatre kids 2.heif

《順藤摸路》主創團隊 

主辦:香港藝術中心

節目製作:香港藝術中心「轉角:」項目團隊

監製:如果時間有限公司

策劃、導演、工作坊導師:梁海頤

劇場構作:尹珮彥

現場音樂及創作、工作坊導師:丁浩峰

舞蹈藝術家、工作坊導師:錢韋君 (Akama), CAL, Zoe

舞台美學: 黎子瑜

樂器設計及製作藝術家: 丁浩峰, 盧詩晴

平面設計:@chukyinman

錄像製作:玖號士多房

排練指導:鄭雯娜

項目統籌:Candace Lee

Explore

街舞表演團隊:

編舞及舞者:錢韋君#

創作舞者:李家祐、何梓筠*、何匡堯

聲音設計:王梓健

 

踢躂舞表演團隊:

編舞及舞者:CAL、Zoe

現場音樂(踢躂舞):Clark Lo

 

社區協作者 :吳素瑩、謝小文、霍佩霜、謝潔瑩、陳錦玲、John Wen、鍾世傑、

吳惠玉、黎嘉敏、區蕙冰、何希琳、

許穎雯、胡慧敏、Winnie

藝術大使:葉淑芝、姚嘉莉、林家瑜、陳文洛、黃思婷

 

服裝設計:何靖文 (Tiff)

製作經理:陳啟聰

舞台監督:謝梓嵐

助理舞台監督:蔣咏妍、陳栢熙

書法設計:李慧盈

演出攝影:Ray Leung

 

* 承蒙不加鎖舞踊館批准參與是次製作

# 承蒙加減乘除基金批准參與是次製作

《順藤摸路》是一個就當下地區面貌、海岸線變化,連結人與地景的劇場創作;透過在地研究、體驗工作坊、劇場演出,融合大角咀新舊居民對這個地方的回憶與想像。是次創作以表演藝術,連結老人、小孩、年輕藝術參加者,共製屬於這個地方的「印象地圖」,從隔代之間跨越時間,和未來對話。

關於「轉角:」

由市區更新基金的《市區更新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資助計劃》資助,油尖旺民政事務處為策略夥伴,香港藝術中心公共藝術團隊於2023年4月起推行的公共藝術及社區藝術項目「轉角:」,旨在透過藝術連結大角咀多元的社群、鼓勵人們重新想像公共空間的可能性、重新定位大角咀。為大角咀社區提供多元化的藝術活動及推動社區人士參與社區建設和發展。



→ 透過社區訪談拍攝、對談,

用五感地方深 入探索社區。


→ 創作人邀請不同年紀的新舊居民進行訪談,探索記憶與現實異同。


→ 創作人駐場活動和不同主題的社區考察,

了解居民之間的連結


→ 主創團隊分別以不同媒介,如影像、聲音、 顏色、歷史故事等不同媒介角度切入,了解 大角咀的社區特色。

第一階段:社區考察二零二四年 四至九月

第二階段:體驗工作坊

大角咀-9691.jpg

第三階段:

社區遊走式音樂舞蹈劇場

在約90分鐘的遊走式劇場裡,參加者遊走於大角咀各處,沿途伴隨著與城市聲音相呼應的演奏,透過踏足這個地方感受人物的故事。主創團隊揉合了區內的 街境與街舞聲、踼躂舞的腳步聲、原創金屬樂器的旋律、人聲等元素,由公開招募的社區表演協作者於「帶路」,共同「遊歷」此時此刻的「大角咀」。在表演的最終章節回到埃華街的休憩處,邀請參加者及觀眾共同用身體與這片空間「對話」。

IvySays-03941.jpg

《順藤摸路》聲音大本營

- 埃華街休憩花園

聲音大本型由原創金屬樂器和大角咀街坊共同構成,記錄著這個地方的環境變遷和新舊街坊故事。這款原創樂器「根」受到大角咀五金店和舊式天花樑木的啟發,融合匠人精神與韌性,將工業材料轉化為藝術,承載著大角咀的文化身份。

KE_01010.JPG

《社區的回聲》- 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 (大堂)

排練過程間,我們邀請各位社區表演協作者共同參與創作,將他們對大角咀的所思所想,編織成為這個社區故事集。參觀者可以先閱讀他們的文字,然後以文字或圖畫回應,和他/她來一場隔空對話。 

IvySays-05983.jpg
IvySays-05983.jpg

《舞Johnny舞》- 街境 x 街舞表演  - 晏架街遊樂場

舞者Johnny(s)的身體記錄著奧運站街舞文化的變遷。在來來往往間,以聲音和身體節拍,訴說那些有趣的相遇—— 

「奧運站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可以獨自練習,大家會尊重你的空間;可以出現奇妙的偶遇,然後跟隨彼此的節奏⋯⋯」

等不到約定的人,Johnny(s)在這裡也會等到喜歡街舞的同路人。  

IvySays-05697.jpg

時間的腳步聲 - 踢躂舞表演  鐵樹街休憩處

從前的海成為今天的馬路,假如時間是一個人,他會是什麼形象?假如時間是一種聲音,人們會留下一種怎樣的腳步聲?靈感取自於在鐵樹街休憩的人和周遭的商店住宅。 有人可能匆匆行過,有人可能獨自停留,但此時此刻, 來自五湖四海的街坊共聚一堂,共度一段相遇的時光。  

第四階段:

公眾同樂日

db312a89-f865-4ab4-8c24-35bf76857dd7.JPG
db312a89-f865-4ab4-8c24-35bf76857dd7.JPG
IMG_6111.HEIC
IMG_6111.HEIC

不同年齡層的參加者共同透過多元化的工作坊,包括劇場、手碟、街舞及踢躂舞,互相交流與分享。讓我們一起在大角咀的節奏中找到共鳴,創造更多美好回憶!

 

日期 :2025年3月22日 (六)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5時正

地點:「城市生活所」

IMG_6191.HEIC
db312a89-f865-4ab4-8c24-35bf76857dd7.JPG
IMG_6087.HEIC

呼.應 —

實踐構作與社區表演藝術《順藤摸路》

作者: 尹珮彥 著

文字編輯:何家珩

書籍設計:@chukyinman

呼.應 —

實踐構作與社區表演藝術《順藤摸路》

我們利用劇場實踐構作 (doing dramaturgy) 作為切入點,以「呼.應」為對話式框架構作社區表演藝術,配以身體感知為副軸,發展一系列工作坊以及遊走式劇場演出。這本小冊子記錄及詮釋了當中的過程及理論背景,從研究方法、組織方法和創作方法三個角度介紹我們為大角咀度身而做的社區參與藝術。這三個方法讓我們團隊走進社區,透過表演藝術連結社群。文字記錄除了描述過程以外,亦分享主創人梁海頤以及一眾社區協作者和藝術家的感想。我們邀請讀者透過文字跟團隊一起親身感受社區,呼應大角咀當下,共同想像未來。

call & response_20250326_digitial ver.jpg

Media Coverage

CultureZine | RTHK

Rebecca Chuang - Hong Kong Arts Centre / Christy Hui - Facilitator of the "Ivy Says:" art project

bottom of page